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内涵梳理
国精产品免费视频校园文化内涵梳理

●办学愿景: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三大中心”,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鲜明个性、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瞄准江阴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学院致力于打造“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和“一线人才的输送中心”等三大中心。所谓“地方特色”,是指以江阴精神为引领,为江阴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所谓“鲜明个性”,是指学院明确“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丰富“现代班组长”的基本内涵,并将“现代班组长”的基本素质要求贯彻落实在德育、教学、管理等一切领域,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个性化、岗位具体化、人才素质化、途径开放化,实现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差别发展,从而使学院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

确定“现代班组长”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江阴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学院立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选择。现代班组长既要有爱岗敬业、忠诚企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当然,“现代班组长”是一个动态、形象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既定、绝对的起点或终点。相反,它始终处于一种流转不拘、充满多重可能性的发展状态之中。今天,我们的毕业生可能是不起眼的“班组长”,明天则可能是“车间主任”、“厂长”乃至自己做老板。“形象”是指毕业生的岗位名称不是单纯的现代“班组长”。对于多数工科学生来说,可以是“工段长”;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可能是“营销主管”或者“财务科长”等。

●学院精神: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坚韧不拔,争创一流

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引领。“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坚韧不拔,争创一流”是学院办学创业道路上形成的内在精神。“团结拼搏”是学院精神的品质。俗话说:“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全体教职员工只要同舟共济,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团队力量,学院的各项建设就能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砥砺奋进”是学院精神的核心。砥砺是一种磨练,而治学的落脚点在于笃行。我们既要有砥柱中流的斗志激情,也要有求真务实的脚踏实地。“坚韧不拔”是学院精神的特征。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恒心、行健致远的毅力,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经受住各项考验,厚积薄发,开拓新篇。“争创一流”是学院精神的精髓。这是一种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品格。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不逮极致,努力不止。这种精神,要进一步彰显在学院的每一项工作中,落实到学院每一位教师的行动上,成为引领学院未来发展的本源动力和永恒财富。

●校训:自强不息,立德树人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学院40年的办学历史,就是一部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发展史。学校、教师、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牢牢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务实中抓机遇,在创新中求跨越,点燃二次创业的热情,实现“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鲜明个性、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的美好蓝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指树立德业,培养人才。学院要加强深度的校企合作,通过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民主管理等多种途径,既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其核心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道德教育融汇其中,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实现“现代班组长”的系统培养、全面培养。

●校风:崇实、善思、笃行、敬业

崇实:崇实指崇尚实际、崇尚朴实。汉王充《论衡·定贤》中有“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於弥为崇实之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崇实既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也是一种求真务实的作风,更是一种细致周密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以一说就做的实劲、一抓到底的狠劲,下真功夫、苦工夫,有效落实“现代班组长”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实现美好的学院梦。

善思:善思指善于思考,慎重考虑。语出《荀子·成相》:“臣谨脩,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引领学院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教师也要有独当一面的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要能理性地思索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人生并介入周围世界。

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笃行”指切实履行,专心实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全院师生沿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发展战略目标,一心一意、忠贞不渝地去努力践行。

敬业: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它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要怀有敬重和热爱之心,把教书育人看成自己可以终身为之倾注心血的事业来做并从中收获幸福感。学生要热爱学业,养成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从自身未来发展、终身发展的高度,对待学院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为未来的成功人生奠基。

●教风:严教善导、爱生创新

严教善导:严谨是一种治学做事的态度。教师教学要从细处着眼,要求学生学习、做事要从“严”字开始。“善导”要求老师循循善诱,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从“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到职业道德教育,要艺术地激发学生、点燃学生,使学生“现代班组长”的基本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爱生创新:陶行知曾经说过:“爱满天下,爱生如子。”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成为教育本身。“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教师既要创新全面培养人才的观念,又要创新“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未来的创新人才。

●学风:尚德崇能、践行致远

尚德崇能:“尚德”即恪守德操、以德为先。学生既要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更要加强自身的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岗敬业、讲求诚信、忠于职守、互助协作等职业道德教育。“崇能”指学生要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既要加强专业能力的提升,更要加强终身学习、班组管理、开拓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践行致远:学生的“德”与“能”的培养,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实践。学生要勤于实践,勤于练习,善于在持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才能,历练自身的品格。同时要志存高远,在脚踏实地的前行中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使自己的人生成为发展的人生、创造的人生。

●培养模式:二维互动、双轨并行

“二维互动”就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要做到和谐互动,有机渗透。不仅要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专业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双轨并行”指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院要和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同编写富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教材、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等,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完成“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工学结合、顶岗实践,项目导入、任务驱动

学院于90年代初,率全国之先提出并践行“双纲导教、双轨施教、双师执教、双证毕业”的“四双制”教学模式。1994年,在江苏省成人高教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四双制”教学模式荣获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深化“四双制”教改思路,将学院的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工学结合、顶岗实践,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指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现做中教、教中做的教、学、做一体。“顶岗实践”是指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界限,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定员、定位实习,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完成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项职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就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项目引入课程,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分工、小组协作、展示成果、评价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项目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的过程中,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以及“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所需的团队协作、自主创新等能力。

●德育理念: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

根据新苏格拉底法教育精神,学院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渗透式”德育模式,即: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让学生在教学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管理中学,在一切的教育活动中加强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创造力,在社会道德环境和教育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从事积极的道德实践,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主体创造性。